- 叶当前;
<正>桐城派是清代古文流派,其发生发展的历史是一个不断自我总结、自我变革的过程。姚鼐《刘海峰先生八十寿序》、陈用光《姚姬传先生七十寿序》、曾国藩《欧阳生文集序》、朱琦《自记所藏〈古文辞类纂〉旧本》直至徐昂《范师伯子先生文集后序》等,不断梳理桐城派学统,建构代际传承谱系,持续巩固“天下文章,其出于桐城乎”“文章其萃于岭西乎”的结论,体现桐城派古文家在时代变革中不断坚定自我认同、坚持传承固本的一种集体意识。
2025年03期 v.44;No.246 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8K] [下载次数: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林存阳;
作为中国传统学术集大成阶段,清代学术以大、精、新的演进特征,呈现出一幅赓续绵延、波澜壮阔的历史图景。作为其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桐城派历经发轫、立派、兴盛、消歇,大致与有清一代同频共振;从清代学术的参与者、形塑者,到清王朝退出历史舞台之后的被研究对象,其间虽历经升降沉浮、是非毁誉,然其史实与价值,则在历史进程中不断得到彰显。百余年来,经几代学人的不懈努力,桐城派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呈现出与时俱进的兴盛局面,成为一个蓬勃发展而又充满张力的重要学术领域,且受到不少国外学者的关注。新时代,新征程,在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潮流下,如何更深入地挖掘、阐释桐城派的深厚内涵、优秀因子,使之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助力文化强国建设,学界同仁则需集思广益、携手合作,作出新的探索。
2025年03期 v.44;No.246 16-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1K] [下载次数: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吴微;
晚清民初,社会文化鼓荡着一种驳杂之态。大雅古文亦顺应时代,扩容、放大、杂糅而成“混沌”之文体。晚清民初桐城派诸老,身体力行,参与并助力这一文学之变。由“雅洁”蜕变为“混沌”,成为这一时期古文的原生态,这种“混沌”古文清通适用,生气淋漓,不仅标示着文学的生生不息,也“接近”“接引”了新文学,具有历史的必然性和合理性,富有文学的独特魅力和审美价值。
2025年03期 v.44;No.246 22-31+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4K] [下载次数: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