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Teachers College(Social Science Edition)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生成、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

    张红飞;

    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背景下,习近平创造性提出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境界,具有深刻的时代价值和深远的价值意蕴。积极探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生成与实践路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根基,是当前学界需要探索的时代课题,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2025年03期 v.44;No.246 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7K]
    [下载次数: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习近平关于调查研究重要论述蕴含的科学思维方法

    潘金倩;

    习近平关于调查研究的重要论述蕴含着丰富深刻的科学思维方法,这些思维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的具体运用和发展,主要体现在强化战略思维,立足全局谋长远;善用辩证思维,全面客观看问题;坚持系统思维,统筹兼顾谋发展;运用创新思维,开拓进取求突破;树牢底线思维,未雨绸缪保安全。深入学习和领会这些科学思维方法,有利于在新时代全面提升调查研究能力,推动党和国家事业高质量发展。

    2025年03期 v.44;No.246 8-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0K]
    [下载次数: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桐城派研究

  • 桐城派的返本与开新

    叶当前;

    <正>桐城派是清代古文流派,其发生发展的历史是一个不断自我总结、自我变革的过程。姚鼐《刘海峰先生八十寿序》、陈用光《姚姬传先生七十寿序》、曾国藩《欧阳生文集序》、朱琦《自记所藏〈古文辞类纂〉旧本》直至徐昂《范师伯子先生文集后序》等,不断梳理桐城派学统,建构代际传承谱系,持续巩固“天下文章,其出于桐城乎”“文章其萃于岭西乎”的结论,体现桐城派古文家在时代变革中不断坚定自我认同、坚持传承固本的一种集体意识。

    2025年03期 v.44;No.246 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8K]
    [下载次数: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桐城派历程回望与研究进路管窥

    林存阳;

    作为中国传统学术集大成阶段,清代学术以大、精、新的演进特征,呈现出一幅赓续绵延、波澜壮阔的历史图景。作为其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桐城派历经发轫、立派、兴盛、消歇,大致与有清一代同频共振;从清代学术的参与者、形塑者,到清王朝退出历史舞台之后的被研究对象,其间虽历经升降沉浮、是非毁誉,然其史实与价值,则在历史进程中不断得到彰显。百余年来,经几代学人的不懈努力,桐城派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呈现出与时俱进的兴盛局面,成为一个蓬勃发展而又充满张力的重要学术领域,且受到不少国外学者的关注。新时代,新征程,在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潮流下,如何更深入地挖掘、阐释桐城派的深厚内涵、优秀因子,使之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助力文化强国建设,学界同仁则需集思广益、携手合作,作出新的探索。

    2025年03期 v.44;No.246 16-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1K]
    [下载次数: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混沌的古文——晚清民初古文原生态的文化考察

    吴微;

    晚清民初,社会文化鼓荡着一种驳杂之态。大雅古文亦顺应时代,扩容、放大、杂糅而成“混沌”之文体。晚清民初桐城派诸老,身体力行,参与并助力这一文学之变。由“雅洁”蜕变为“混沌”,成为这一时期古文的原生态,这种“混沌”古文清通适用,生气淋漓,不仅标示着文学的生生不息,也“接近”“接引”了新文学,具有历史的必然性和合理性,富有文学的独特魅力和审美价值。

    2025年03期 v.44;No.246 22-31+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4K]
    [下载次数: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文学研究

  • 明清易代之际桐城马氏的生存抉择及其遗民诗学

    童岳敏;于莉;

    明清鼎革之变,在故国与新朝的历史转型及朝、野对立的文化语境中,桐城马氏“生”与“死”的人生抉择与“出”与“处”的政治取径折射出了遗民的生存困境及其复杂的心态变化。从其创作来看,马氏遗民诗歌的明季史事书写主要体现为对战事、党争及贼寇兵变的批判与揭示,寄托着亡国之思与悲悯情怀。而陶杜并举的诗学取向及经典建构更侧重于忠义人格、忧患意识及抗争品质的刻画与诉求,就不仅是“诗本性情”“以诗记史”传统的诗学观的承续,也同样影响到龙眠诗学生态的形成及其谱系传衍。

    2025年03期 v.44;No.246 32-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3K]
    [下载次数: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气本论”与韩邦奇的诗学思想

    黄强;

    韩邦奇的诗学思想,是从“气本论”延伸而来,呈现出鲜明的气论特质。在诗学本体维度,韩邦奇提出“天地万物,本同一气”的论断,主张诗歌创作应遵循气的运行规律。诗歌发生机制方面,他独创性地构建了“气感交互”理论,强调创作主体需通过气聚气散的动态过程与观物实践,实现主客体间的共鸣。情感表达层面,他以“正气”为价值核心,倡导超越世俗功利的“真乐”境界,追求天人合一的审美愉悦。音乐维度上,他提出“气和”的审美标准,主张诗歌创作应达到“自然之和”的艺术境界,实现“天地之和”的哲学追求。文学史观方面,他将复古主张与雄气特质相融合,推崇先秦两汉文风与盛唐诗歌,完成哲学本体论向诗学实践论的创造性转化。这种以气为枢纽的诗学建构,既体现了传统哲学思维的文学转化,也展现了诗学理论体系的系统性特征。

    2025年03期 v.44;No.246 39-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0K]
    [下载次数: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经济管理研究

  • 地方政府环境注意力对企业绿色创新的作用机制

    徐兰香;万君宝;秦佳虹;

    以2003—2023年中国上市企业为样本,探索地方政府环境注意力对企业实质性绿色创新和策略性绿色创新的影响。研究表明,地方政府环境注意力对企业实质性绿色创新和策略性绿色创新均产生积极作用;机制分析表明,地方政府环境注意力通过增加政府补贴和企业环境污染成本提高企业实质性绿色创新和策略性绿色创新水平;异质性分析显示,地方政府环境治理压力、环境治理“硬法”实施强度及企业性质不同导致地方政府环境注意力对企业绿色创新影响存在差异。

    2025年03期 v.44;No.246 48-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16K]
    [下载次数: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安徽省先进制造业与数字经济动态耦合协调演进

    孙丽艳;杨梦杰;

    选取安徽省16个地级市的样本数据,构建先进制造业与数字经济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协调模型测度两者耦合协调发展水平,利用Kernel密度估计、Dagum基尼系数法,分析安徽省各地级市之间耦合协调的动态演进趋势及地区间差异。研究表明:安徽省先进制造业与数字经济耦合协调水平逐年提升;三大地区的两者协调度水平呈现为皖中>皖南>皖北;安徽省各地区间耦合协调度差异有所缓解,但皖南与皖北地区的绝对差异仍然存在;安徽省各地级市之间耦合协调度基尼系数呈下降趋势,区域间差异是导致耦合协调度水平差异的主要原因。

    2025年03期 v.44;No.246 59-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71K]
    [下载次数: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新闻传播研究

  • 国家文化标识视域下大熊猫媒介形象的“生态意义”建构

    孙海龙;

    大熊猫作为重要的中华文化标识,在媒介所建构的意义空间中连接生态文化,成为继承和弘扬传统生态治理智慧和传播生态文化价值的典型实践样本。基于国家文化标识的“嵌入性”“凝聚性”和“编织性”维度,讨论大熊猫媒介形象生态意义空间的建构过程,有助于丰富国际传播理念。研究发现,从“熊猫热”到“熊猫忧”再到“熊猫喜”,是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事业从无到有、不断壮大的有力“见证”,围绕此“生态意义”语境嵌入独特的记忆线索;立足何以保护大熊猫,形成了核心要素为保护、利用和发展“三位一体”的生命共同体理念,围绕“大生态”知识,凝聚社会共识;在与世界的沟通中,生态友好型与生物多样性发展成为有效合作领域;围绕文化认同编织共通情感,“保护熊猫”不仅仅是一种技术性的工具逻辑,而是一种生存状态,这种生存状态与人类自身的活动及环境因素等密切相关。大熊猫媒介形象意义空间中嵌入生态文明理念,传播中国“生态观”的同时,更是基于“共同体意识”讲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故事的生动实践。

    2025年03期 v.44;No.246 68-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00K]
    [下载次数: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科技纪录片视域下的国家形象构建刍议

    李子璇;余崔琬;

    中国科技纪录片是构建新时代国家形象的“桥”与“路”,以之为中介,呈现了“奋进中国”“领航中国”“开放中国”等多样态的国家形象。与此同时,中国科技纪录片在国家形象构建中面临他者视野的“缺失”、情感表达的“缺席”、视听修辞的创新性“缺位”等现实困境。中国科技纪录片应坚持问题导向,从加强国际互动、强化共情传播、呈现科技盛宴等维度精准发力,以科技纪录片影像话语、影像叙事为主体的媒介实践为载体,有力有效构建中国国家形象,讲好中国故事。

    2025年03期 v.44;No.246 77-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0K]
    [下载次数: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历史研究

  • 陈寅恪“薰习”说发微

    黎梦圆;

    “薰习”是陈寅恪史学著作中的常用词,也是其核心学术概念之一,用以表示文化学术经过一定时间,对特定空间内生活的人所产生的思想信仰上的同化作用,它并非直接取自唯识宗“熏习”这一术语,而是融合汉学与佛学的创造性概念。“薰习”说是体现陈寅恪中古文史研究范式的重要理路,地域环境、家世传统与政治是“薰习”说的三个要素,在这一思理下,学术文化与政治之间具有逻辑推演的合理性。陈寅恪常使用的“胡化”“汉化”概念也是在此思理中衍生而来。陈寅恪注重“母系薰习”对个体的影响,又默认了在薰习作用的影响程度上,宗教信仰可以超越儒家礼法。“薰习”说或受内藤湖南“潜运默移”论的影响。

    2025年03期 v.44;No.246 83-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9K]
    [下载次数: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论侯外庐对方以智启蒙者先驱身份的掘进与定位

    邓李;

    侯外庐是国内学界较早系统发掘方以智思想价值的学者,他对方以智的研究深入且持久,成果丰硕,影响深远。在对方以智“启蒙者先驱”身份的掘进与诠释中,侯外庐构建了一个三重复合定位:方以智既是近代白话文运动的启蒙先觉,亦是会通中西、补缀三代的启蒙学者,更是执持唯物主义与具有科学精神的启蒙思想家。这三重角色定位共同构筑了方以智作为“启蒙者先驱”的核心身份,其显著特征集中体现于对“文以载道”国粹论的批判、对僵化道学和东西方神学的批判,以及对主、客观唯心认识论的批判。侯外庐对方以智“启蒙者先驱”身份的界定允当精准。深入发掘侯外庐有关明清启蒙思想家的研究成果,以及他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学术实践,对于理解明清时期的社会矛盾和时代精神具有一定价值和意义。

    2025年03期 v.44;No.246 91-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75K]
    [下载次数: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教育教学研究

  • AIGC赋能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的价值意蕴、风险检视与发展向度

    郭延龙;李萌;

    以ChatGPT为代表的人工智能生产内容(AIGC)在高校艺术设计范畴内,通过数字技术与人工智能的融合,辅以大数据、算法、深度学习等智能工具,在驱动创意革新、优化智能教学、助力产教融合等层面发挥着关键效能。在带来技术“红利”的同时,AIGC赋能新时代艺术设计教育亦不可避免地引致一系列风险隐忧。受技术滥用、结论预设与伦理缺位的影响,极易诱发创新窒息与技能式微风险,导致认知拘囿与审美同质风险,触发学术不端与版权争议风险。为有效规避上述潜在风险,切实保障艺术设计教育智能化进程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应推进青年学生创新性与实践性联动发展,形塑青年学生的跨学科视野与开放性思维,加强青年学生学术规范与科技伦理教育,为新时代艺术设计教育的智能化转型与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2025年03期 v.44;No.246 99-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99K]
    [下载次数: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例谈文献学方法在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中的运用

    熊言安;

    熟练地掌握和运用文献学方法是实现中国古代文学教学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运用文献学方法可以推测古代诗文集的版本年代,判断古代文学作品和文学本事的真伪,校勘和确立古代文学作品的文本,分辨古代文学作品的异文优劣,解读古代文学的内容主旨,了解古代文学作品的修改情况,不仅有助于提高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质量,而且有利于提升学生研读古代文学作品的能力。

    2025年03期 v.44;No.246 107-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4K]
    [下载次数: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语言研究

  • ■、载假借相通问题之辨析

    陈业新;

    《说文》“■”表“设饪”,亦即后世所谓的“设食”“烹饪”。乃后,■之“设饪”义被扩大化,突破其单指食物之限,加之《说文》“读若载”,以及“载”之古字(■)籀文与篆体■字形近等因,明清及以降学者认为“■”“载”假借相通。但就诸学者论证时所引文献相关词义辨析而言,其中之“载”,或为发语词,或为动词“盛放”,或表假设,与“■”之“设饪”义无关,前人所谓“■”“载”假借相通的判断或难成立。

    2025年03期 v.44;No.246 113-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07K]
    [下载次数: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江谦《说音》的音韵学思想

    胡雪雪;

    《说音》是清末民初学者江谦所著的一本音韵学讲义。根据书中对“天然声母表”“天然韵母”“清浊六转音”的描写与分析、对声类通转的阐释以及对古今中外语音的比较,可以发现其语音基础是“老国音”,同时也兼顾了古音和方音的特点,体现出江谦“存雅求正”的审音理念。与同时代音韵学论著相比较而言,《说音》的价值体现在:强调声母研究的重要性;具有语音比较的观念;音韵理论与教学应用相结合;反映了一百年前徽语婺源方言的部分语音特征等方面。同时由于主观认识的局限性,《说音》在对部分语音现象的分析、语音发展观以及各章节内容的系统性等方面又存在不足之处。结合《说音》的内容及其编纂目的,可将江谦的音韵学思想概括为“一本天籁的正音思想”“以声为本的通转思想”和“古今中外的贯通思想”三个方面。

    2025年03期 v.44;No.246 121-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65K]
    [下载次数: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