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Teachers College(Social Science Edition)

桐城派研究·六尺巷文化

  • “桐城派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笔谈

    汪孔丰;董根明;叶当前;

    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是时代的呼唤,是党和国家的要求,是中华民族的期盼,也是新时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肩负的崇高使命。新时代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术体系,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善于融通古今中外各种学术资源,坚持问题导向,着力提升原创能力和水平。“桐城派研究”是《安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重点特色栏目,以“厚植民族文化基因,弘扬桐城文化精华”为宗旨,重点关注明清桐城文化与清代桐城派研究。2019年“桐城派研究”入选“全国高校社科期刊特色栏目”。2020年“桐城派研究”被评为“华东地区期刊优秀栏目”。2022年“桐城派研究”被评为安徽省期刊“精品栏目”。本期专设“桐城派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笔谈,刊发汪孔丰《近代桐城派的文化自觉及其当代价值》、董根明《桐城派的史学经世思想》、叶当前《桐城派文献的收集、保护与传承》3篇论文,以飨读者。

    2025年01期 v.44;No.244 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9K]
    [下载次数: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8 ]
  • 六尺巷“和”文化背景下新就业形态用工纠纷调解制度的完善

    程龙;李坤刚;

    多部门对新就业形态用工纠纷的调解可以汲取安徽省六尺巷“和”文化的精髓,新就业形态的调解制度值得关注。当下仲裁或诉讼前的调解制度不合理、劳动关系认定标准不统一,不利于当事人劳动争议的调解,导致仲裁或诉讼前的调解难以有效息讼止争。应扩大调解组织范围,将部分争议调解设定为仲裁或诉讼的前置程序,就工会、劳动监察等组织力量提前介入出台探索性规定;结合不同岗位劳动关系认定,建立具有过渡性质的参考清单;科学设置调解时间,填补调解协议方面的规则空白,完善程序规则;按照“分步走”“递进式”的完善思路,在法律政策层面强化支撑保障力度。

    2025年01期 v.44;No.244 8-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8K]
    [下载次数:1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0 ]

政治学研究

  • 中国式治理工具: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重要维度

    安建增;沈逸风;

    治理工具是国家开展公共行动、完成政策任务的制度化操作方法和执行手段。政策任务主要涉及治理目标及其需要完成的工作事项和行动内容;治理工具则是促使政策任务变为现实的执行方法和手段。推进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需要完成一系列政策任务。创设和选用合适的治理工具,是这些任务高效执行和充分达成的重要条件。推进共同富裕的中国式治理工具包括政治与行政工具、经济工具、社会工具、文化工具和智慧工具。保证治理工具的效能转化,需要以党的领导夯实治理工具的政治基础,加强不同治理工具之间的优势互补,重视治理工具的辩证性应用,适时推动治理工具的创新性发展。

    2025年01期 v.44;No.244 18-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4K]
    [下载次数: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5 ]
  •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视域下弘扬英模精神探赜

    储成君;

    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彰显人的类特性的内在要求,是发挥精神不竭动力的应有之义,是实现全体人民美好生活的迫切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追求。英模精神是促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重要价值支撑:英模精神不仅承载丰裕的精神文化资源、引领社会文化奋进方向,而且英模头雁领航还具有独特育人实效。当前,需进一步营造崇尚英雄的社会氛围、优化英模文化供给、促进英模教育融入课堂、打造英模报道的媒体矩阵,进一步弘扬英模精神、厚植英雄情怀,为促进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提供价值支撑。

    2025年01期 v.44;No.244 25-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1K]
    [下载次数: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 ]

黄梅戏文化研究

  • 黄梅戏艺术与长江文化的交互构建

    江爱华;

    <正>黄梅戏作为地方戏,从民间小戏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学术界根据黄梅戏老艺人的口述史证实该剧种最早出现在清朝咸丰年间,至今不过区区百余年,但黄梅戏却是群众基础最好、最为活跃的地方剧种。黄梅戏前贤王少舫说“黄梅戏是吃百家奶长大的,黄梅戏肚子最大”~((1)),黄梅戏艺人善于实行“拿来主义”,把不同戏曲剧种的技艺巧妙地融合到黄梅戏表演之中,王少舫从京剧表演转到黄梅戏表演,将京剧的唱念做打巧妙融合到黄梅戏生行表演之中,几以一己之力构建了黄梅戏生行表演体系。而黄梅戏表演艺术家严凤英在保持

    2025年01期 v.44;No.244 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7K]
    [下载次数: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5 ]
  • 黄梅戏文化的历史发展与精神特质

    沈梅;

    从文化的地域属性看,黄梅戏文化属于长江中下游流域文化,在长江中下游流域发端并展翼,具有吴楚文化的气质特征。从文化的历史时期、表达方式和艺术形式看,黄梅戏文化属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戏曲文化,它具有戏曲文化的总体特征。黄梅戏的发展深受长江中下游流域文化的滋养,在形式、内容、情感表达上又有着区别于其他戏曲剧种的精神个性特征,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剧种风格和文化特质。

    2025年01期 v.44;No.244 33-39+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6K]
    [下载次数:1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
  • 论“黄梅戏学”三大体系的构建与思考

    汪超;韩再芬;

    黄梅戏是极具特色的地方剧种,也是深受观众喜爱的全国五大剧种之一。通过辨析概念发现“黄梅调”重在民间性,“黄梅戏”突出艺术性,“黄梅剧”强调学科性。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探索“黄梅戏学”三大体系迫在眉睫,其关键在于从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三个方面构建黄梅戏文化研究的宏观系统。

    2025年01期 v.44;No.244 40-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9K]
    [下载次数:1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7 ]
  • 黄梅戏文化理论体系的探索与建构——首届黄梅戏文化研讨会综述

    李成金;张莹;

    黄梅戏文化研讨会于2024年12月在安庆市召开,会议围绕“黄梅戏文化理论体系的探索与建构”展开充分讨论。黄梅戏文化在长江中下游流域具有标志性意义,是黄梅戏艺术与其周边文化要素的总和。黄梅戏是讲好安徽故事的重要媒介,黄梅戏的地域背景与文化空间具有跨省剧种的共性与个性。安徽五大文化的形成、发展既各具特色,又相互关联。黄梅戏文化研究离不开黄梅戏文化发生发展的时代语境与地理环境,同时也要遵循艺术规律,关注社会制度、民情风俗、文化生态等因素。加强黄梅戏文化研究对戏曲与曲艺学科建设、黄梅戏人才培养等都有重要意义。

    2025年01期 v.44;No.244 46-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7K]
    [下载次数: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 ]

长江文化研究

  • 陈独秀《实庵自传》写作考论

    杨炀;

    陈独秀《实庵自传》甫一发表即引起读者的广泛关注。但“未完篇”的性质使得自传价值大打折扣,因而并未引起学界足够重视。一开始狱中生活纷挐不已,陈独秀对《自传》写作并不热心。但经济困窘、杂志邀约、国难当头等因素,使得陈独秀的写作心态由被动转向主动,最后完成了《自传》前两章。考释《实庵自传》的写作与发表过程,可以看到,陈独秀的传记观念承载了其对于身份转换的期许,自传文本成为政治家、学者、传记家三种身份共同作用的场域,进而影响文本叙述方式的选择。特殊的写作环境与写作动机决定了《实庵自传》之于其他作家传记的异质性,也意味着它具有超越文本自身的丰富内涵。

    2025年01期 v.44;No.244 50-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9K]
    [下载次数: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 ]
  • 刘文典校勘《庄子》新论——以刘文典批校《庄子集释》手稿为中心

    蒲章臻;

    刘文典是我国近代《庄子》研究的大家,其穷尽精力治学《庄子》并校勘完成《庄子补正》一书。《庄子集释》是刘文典校勘完成《庄子补正》的底本,刘文典批校《庄子集释》手稿中的内容可以与《庄子补正》相对照,为刘文典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通过刘文典批校《庄子集释》手稿,可以更加深入了解刘文典对《庄子》的治学校勘。探究刘文典的校勘思路与治学态度,治学理念与对校勘的热忱,以及其对《庄子》成书问题、主旨要义等内容的钻研。刘文典对《庄子》的治学并不仅仅局限于校勘考释,而是形成了自己的庄学思想,其无愧庄学大师之名。

    2025年01期 v.44;No.244 58-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2K]
    [下载次数: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4 ]

文学研究

  • 史实与史论:当代文学研究的历史化转向——兼谈黄修己中国新文学史的编撰

    兰轲轲;

    当代文学研究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转向了历史化研究,在回到历史现场去描述文学发生情况的同时,也出现了如何处理历史与现实,如何平衡史实与史论之间的关系等问题。黄修己在《中国新文学史编纂史》中提及的“史论结合”这一研究方法,为解决史实与史观的平衡问题提供了参考。

    2025年01期 v.44;No.244 66-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2K]
    [下载次数: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 ]
  • 世界话语与梁启超早期的文学观念

    刘保庆;

    现代意义“文学”的出现,与梁启超早期的文学观念有关。梁启超创造了“世界外之世界”概念,契合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整个时代的精神氛围,“作为世界的文学”得以显身。“作为世界的文学”以人之局限性和共通性为基础,在文学世界和现实世界之间保持了灵活的“出入”关系,为借助文学改造世界提供了理论可能,使得文学和现实之间的关系思考更具开放性和解释力。

    2025年01期 v.44;No.244 72-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0K]
    [下载次数: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

经济管理研究

  • “大家的企业”价值观与家族企业成长——Y公司1984—2022年纵向案例研究

    洪亮;代吉林;

    价值观是影响家族企业经营管理行为的重要因素。现有研究主要从“家族主义”价值观视角探讨家族资源汇集、信任及家族企业成长问题,这显然忽视了家族企业中的“非家族主义”或“超家族主义”因素。通过Y公司38年纵向案例研究,跳出“家族的企业”,构建“大家的企业”,是推动家族企业可持续成长的重要变量。“大家的企业”价值观改变了家族主义的狭隘思维,更能激发全体员工的企业认同感、归属感、荣誉感、使命感和工作积极性,并经多年积淀而成为家族企业的核心能力。“大家的企业”价值观的形成有赖于“家国情怀思想基础—物质精神有效激励—创始人高度制度理性”三者之间的共建融合。

    2025年01期 v.44;No.244 78-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6K]
    [下载次数: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 ]
  • 数字经济对长三角地区碳减排的影响

    郭利京;杨慧;

    以2011—2021年长三角41个地级市为研究样本,利用主成分法计算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指数,运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中介效应模型和门槛效应模型考察数字经济对长三角地区碳减排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经济能够促进长三角地区碳减排,且结果具有稳健性;数字经济可以通过降低能源强度的中介效应降低碳排放量;数字经济对长三角地区碳减排的影响存在环境规制和资本错配的双重门槛效应,环境规制和资本错配抑制碳排放量的作用呈现出先增强后减缓的趋势。

    2025年01期 v.44;No.244 89-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0K]
    [下载次数:3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0 ]

历史研究

  • 冯天瑜的中国现代化史研究管窥

    雷平;

    冯天瑜较早从“文化转型”的视角开展中国早期现代化研究。他从宏观上探究了中国文化现代化的历史特征;又从微观着眼,对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典范人——张之洞,以及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典型区域——武汉,进行了探究。进入21世纪后,冯天瑜对现代化进程中的“现代病”进行了反思。他以文化史研究方法开辟了中国现代化研究领域颇具特色的路径。

    2025年01期 v.44;No.244 101-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8K]
    [下载次数: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 ]
  • 经世视野下的清代官箴研究

    曲长海;

    有清一代,州县吏治受到高度重视,官箴成为传播吏治理念、改善吏治的重要手段。在经世思想的影响下,“以经术饰吏治”成为州县吏治的指导思想,其内容包括官须自做、抚字催科、儒者之刑名和弥盗安民四个方面。清代官箴对吏治经验的传播虽未能挽救其吏治的凋敝,但在保障官僚机构的运行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其中的问题意识、治理理念以及观察视角对当代的政治建设具有启示意义。

    2025年01期 v.44;No.244 108-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4K]
    [下载次数: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 ]

教育教学研究

  • 大别山红色文化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的内在逻辑和实践路径

    何孔蛟;

    大别山红色文化来源于中国共产党人在大别山地区长期的革命斗争实践。大别山精神是大别山红色文化的核心内涵。大别山红色文化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在理论逻辑、价值逻辑、历史逻辑、实践逻辑上具有高度的契合性。大别山红色文化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在路径上要坚持“四个课堂”同向发力、贯通融合,将红色文化融入课堂教学,融入校园文化,融入校外实践,融入网络思政。

    2025年01期 v.44;No.244 117-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0K]
    [下载次数:1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8 ]
  • 走向实践融通:促进师范生PCK发展的路径研究

    夏小庆;程亮;

    学科教学知识(PCK)是学科知识与教学知识的整合,具有融合性、实践性和生成性的特征,在促进师范生专业成长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当前的实践中,师范院校在促进师范生PCK发展方面存在三种现实的取向,即调整课程结构的课程取向、着重专项技能发展的主题取向、诉诸学科教学论教师的主体取向。但是,这三种取向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PCK与教学实践之间的关联,难以充分有效地促进师范生PCK的形成与发展。要在师范生培养的框架下真正促进师范生PCK的生成与发展,可以通过课例分析使他们在“范例性”情境中认知PCK,通过微格教学让他们在“模拟性”情境中感知PCK,通过教学实习使他们在“真实性”情境中体知PCK。

    2025年01期 v.44;No.244 122-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0K]
    [下载次数: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