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爱华;
<正>黄梅戏作为地方戏,从民间小戏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学术界根据黄梅戏老艺人的口述史证实该剧种最早出现在清朝咸丰年间,至今不过区区百余年,但黄梅戏却是群众基础最好、最为活跃的地方剧种。黄梅戏前贤王少舫说“黄梅戏是吃百家奶长大的,黄梅戏肚子最大”~((1)),黄梅戏艺人善于实行“拿来主义”,把不同戏曲剧种的技艺巧妙地融合到黄梅戏表演之中,王少舫从京剧表演转到黄梅戏表演,将京剧的唱念做打巧妙融合到黄梅戏生行表演之中,几以一己之力构建了黄梅戏生行表演体系。而黄梅戏表演艺术家严凤英在保持
2025年01期 v.44;No.244 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7K] [下载次数: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5 ] - 沈梅;
从文化的地域属性看,黄梅戏文化属于长江中下游流域文化,在长江中下游流域发端并展翼,具有吴楚文化的气质特征。从文化的历史时期、表达方式和艺术形式看,黄梅戏文化属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戏曲文化,它具有戏曲文化的总体特征。黄梅戏的发展深受长江中下游流域文化的滋养,在形式、内容、情感表达上又有着区别于其他戏曲剧种的精神个性特征,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剧种风格和文化特质。
2025年01期 v.44;No.244 33-39+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6K] [下载次数:1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 - 汪超;韩再芬;
黄梅戏是极具特色的地方剧种,也是深受观众喜爱的全国五大剧种之一。通过辨析概念发现“黄梅调”重在民间性,“黄梅戏”突出艺术性,“黄梅剧”强调学科性。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探索“黄梅戏学”三大体系迫在眉睫,其关键在于从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三个方面构建黄梅戏文化研究的宏观系统。
2025年01期 v.44;No.244 40-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9K] [下载次数:1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7 ] - 李成金;张莹;
黄梅戏文化研讨会于2024年12月在安庆市召开,会议围绕“黄梅戏文化理论体系的探索与建构”展开充分讨论。黄梅戏文化在长江中下游流域具有标志性意义,是黄梅戏艺术与其周边文化要素的总和。黄梅戏是讲好安徽故事的重要媒介,黄梅戏的地域背景与文化空间具有跨省剧种的共性与个性。安徽五大文化的形成、发展既各具特色,又相互关联。黄梅戏文化研究离不开黄梅戏文化发生发展的时代语境与地理环境,同时也要遵循艺术规律,关注社会制度、民情风俗、文化生态等因素。加强黄梅戏文化研究对戏曲与曲艺学科建设、黄梅戏人才培养等都有重要意义。
2025年01期 v.44;No.244 46-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7K] [下载次数: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