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Teachers College(Social Science Edition)

桐城派研究

  • 桐城派诗文批评的新进展

    汪孔丰;

    <正>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郭绍虞先生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中建构了极具洞察力的学术判断:“清代文论以古文家为中坚,而古文家之文论又以桐城派为中坚。有清一代的古文,前前后后殆无不与桐城生关系。……由清代的文学史言,由清代的文学批评言,都不能不以桐城为中心。”这一经典论断揭示出,桐城派的文学批评问题实为清代文论研究的枢轴性命题。其学术价值的深入开掘,不仅关乎清代文学史谱系的重构,更能为中国文论话语体系的建构提供重要的历史镜鉴。

    2025年02期 v.44;No.245 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2K]
    [下载次数: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0 ]
  • 尚“笔力”:方东树诗论中的力度追寻

    黄心怡;

    “笔力”作为书论中的批评术语,于唐宋之际向诗论领域渗透衍化,常被用来强调诗歌中雄健豪迈的力度特征。方东树的理论中“笔力”,以“斩截包括得尽”为核心,将“务去陈言”“文法高古”作为其生成条件,并最终使作品呈现出以“奇”为核心的风格特点,是一个综合了诗歌选字造言、章法笔力、体势风格的整体性评价标准。

    2025年02期 v.44;No.245 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1K]
    [下载次数: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5 ]
  • 吴闿生《孟子文法读本》文本阐释探析

    秦兮;

    《孟子文法读本》是桐城后学吴闿生对《孟子》注释评点所形成的一个新的文本,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其评注内容多样,对于文本考订、词句解释、文法品鉴、风格赏析等都有触及,创获甚丰。在对文本逐一阐释的背后,是吴闿生对“语言原义”“作者原意”“自我立说”三层阐释层级的自觉追求与建构。

    2025年02期 v.44;No.245 9-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2K]
    [下载次数: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0 ]

长江文化研究

  • 清代皖江津渡的空间分布与地方社会变迁研究

    易山明;李倩倩;

    传统时期,津渡作为民众出行的主要交通设施之一,广泛设置于各水陆连接处,因兴建、运营方式的差异化,可分为官渡和民渡两种,而后者又有私渡与义渡之别。与一般津渡多只承担相对单一的便民功用不同,皖江系长江下游之一部,其津渡空间分布格局的最终呈现是自然、经济、军事、行政等多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清代中晚期,津渡的“义渡化”现象逐渐趋于显性,无论在设立主体,抑或经费的来源渠道上,士绅阶层似乎都居于主导地位,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彼时国家在诸如政权建设、基层社会治理、央地关系等方面的某些趋势性转向。

    2025年02期 v.44;No.245 15-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7K]
    [下载次数: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5 ]

文学研究

  • 《韩诗外传》“互见”再认识

    樊东;

    《韩诗外传》是西汉初期的著作,包含三百多个故事短章和说理短章,几乎每章结尾都引用《诗经》的句子。它与战国秦汉时期的多部古书之间存在着数量可观的“互见”短章。若将这些“互见”文本,乃至其中的引《诗》置于战国秦汉长时段历史背景下进行观照和对比,可以发现这些短章,甚至包括引《诗》大多都来自早期古书,韩婴所“作”的成分是有限的。这不仅可以改变过去对《韩诗外传》成书的认识,甚至对战国秦汉《诗》学和思想史的研究都有重要的价值。

    2025年02期 v.44;No.245 22-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1K]
    [下载次数: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3 ]
  • “重塑”军人与“发现”身体:徐怀中军旅小说论

    徐雪涛;

    徐怀中作为中国当代军旅文学的代表作家,其小说具有鲜明的艺术风格和独特的创作追求。通过生活化的叙述方式和对内心世界的深入探索,徐怀中在“英雄与人”互动中塑造出独特的军人形象。复杂人性和女性身体的“再发现”不仅折射出社会语境的明暗变化,同时为不同时代的军旅故事提供了文学经验,促进了中国当代军旅小说的发展。

    2025年02期 v.44;No.245 29-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4K]
    [下载次数: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经济管理研究

  • 数字经济赋能新质生产力的机制及路径选择

    刘越;任霄;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和高质量发展的着力点。研究选取2012—2022年我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从新质劳动者、新质劳动对象和新质劳动资料维度构建新质生产力的测度指标体系,检验数字经济对新质生产力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制。研究表明,数字经济的发展有助于推动新质生产力水平的提升。该结论经内生性及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数字经济赋能新质生产力过程中存在门槛效应,随着数字经济发展和就业结构变化发生变化;数字经济能通过促进技术创新和优化经济结构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数字经济的赋能效应在东部和产业聚集程度高的地区更为明显。

    2025年02期 v.44;No.245 38-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80K]
    [下载次数:1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2 ]
  • 政府补贴与制造企业转型升级——基于双元创新的中介效应

    郑姗姗;汪静;汪本强;

    政府补贴政策与创新战略的协同发展,对促进制造企业转型升级至关重要。基于2013—2022年深沪A股制造业非金融类企业为研究样本,实证检验了政府补贴对制造型企业转型升级的影响。研究表明,政府补贴有助于促进制造企业转型升级,进行一连串稳健性检验后,该结论依旧有效。作用路径检验证实,政府补贴通过影响双元创新这一路径来促进制造企业转型升级,其中,开发式创新在政府补贴推动制造企业转型升级过程中的中介效应更为显著。异质性检验表明,政府补贴对制造企业转型升级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规模较小企业、盈利企业和区域处于中西部和东北部的企业样本中。

    2025年02期 v.44;No.245 50-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8K]
    [下载次数: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7 ]

社会学研究

  • 数字反哺视角下老年群体数字化素养提升路径——基于合肥市F社区的实地研究

    张军;谈妍;

    数字化技能匮乏的社区老人作为数字社会的边缘群体,亟待青年人的数字反哺,提升其数字化素养,进而使之能够共享数字驱动的公共社会服务。对合肥市F智慧社区建设实践的调研表明,老年群体在数字接入沟、使用沟和知识沟三个层面存在数字鸿沟。依托数字反哺视角,从家庭场域出发,针对老年人数字鸿沟的类型阐释家庭代际中数字反哺的可行性。面向三重数字鸿沟,提出数字接入反哺、技能使用反哺和数字文化反哺三维策略,实现适老化数字信息反哺,有效提升老年群体数字化素养,提高智慧社区建设效率。

    2025年02期 v.44;No.245 58-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4K]
    [下载次数:2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9 ]
  • 社会组织公益传播助推乡村振兴的理论逻辑与实践机制——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视角

    史剑辉;

    乡村振兴的要义在于有效协调社会各方利益关系,激发多元行动主体内生动力,协同推动乡村产业、生态及文化等领域统筹发展,逐步实现共同富裕。乡村振兴是大规模的公益实践,在社会深度媒介化进程中,传播成了一项与实践同等重要的社会活动。社会组织公益传播即社会公益实践,作为公益信息扩散与公益行动合二为一的社会活动,社会组织公益传播对凝聚社会共识、解决社会问题、推动乡村振兴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社会组织公益传播与乡村振兴实践在价值导向、行动者构成及行动者网络建构等方面高度契合。社会组织公益传播助推乡村振兴的实践机制需要在机制功能、机制运行及机制保障等方面进行系统性建构。

    2025年02期 v.44;No.245 66-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4K]
    [下载次数:1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 ]

历史研究

  • 清代黔苗的传统防灾减灾文化及其演变

    张祥稳;杜羽;

    清代以前,贵州苗民在漫长的防灾减灾实践中,逐步孕育并形成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防灾减灾文化,主要内容可分为灾害成因解释、禳灾和防灾减灾知识等三个层面。入清以后,随着苗汉交流的加深,黔地传统防灾减灾文化吸收了汉族相关的理念与实践经验,呈现出明显的汉化趋势。此外,西方传教士在促进黔苗防灾减灾文化发展方面亦发挥了一定作用。

    2025年02期 v.44;No.245 74-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3K]
    [下载次数: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3 ]
  • 《绩溪庄川黄氏续修宗谱》所见19世纪徽州农业家族的婚姻圈与宗族重建

    孙小昌;

    绩溪庄川黄氏出自休宁古林黄氏,始迁祖黄再高与父亲黄明献两代务农。受古林母族发展模式与芦昆常盆地生存环境的影响,庄川黄氏历明清两代发展成庞大的农业家族。咸同兵燹后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庄川黄氏重建宗族组织,修订《绩溪庄川黄氏续修宗谱》。宗谱所见19世纪婚姻圈,具有三个特征:一是农业家族在姻亲的选择上也注重“门当户对”这一基本原则;二是重视同一姻族的世代联姻,以利于宗族在地方发展的稳定性;三是以本里六都为中心,联姻网络呈四个层次的空间距离,皆与19世纪中叶以后的商业活动有关。也正因此,庄川黄氏能够凭借姻亲关系在战乱中得到救济,在战乱后得到帮助,从而介入商业发展,推动宗族再度复兴。

    2025年02期 v.44;No.245 83-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6K]
    [下载次数: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 ]

教育教学研究

  • 破壁与赋能:新商科视域下学生学科素养培育的多元联动实践

    王全忠;杨国才;

    新商科视域下的学科素养培育是落实大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时代探索。大学生学科素养培育面临着在校学习短期性与素养训练长期性的矛盾、异质性个体与普适性培育方案之间的调和手段不足,以及传统教学模式对学生学科素养培育乏力等多重壁垒。构建“学校-企业-教师-学生”的多元联动体系,能促进传统教学模式与课程结构的革新,还能通过跨部门实习、社会实践、科研训练或创新创业实训等复合技能提升手段,提升大学生的课程学习、问题解决能力,厚植学科情感,培育学科素养。

    2025年02期 v.44;No.245 92-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8K]
    [下载次数: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2 ]
  •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有效转换的着力点

    叶荣国;田甜;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有效转换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内在要求和中心环节,也是一个常论常新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实现高校思政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有效转换有四个着力点:“吃透教材”,领悟教材的基本精神是有效转换的逻辑起点;“读懂学生”,把握学生的思想和认知特点,因材施教是有效转换的实践支点;“重塑内容”,对教材内容再创造,满足学生的合理诉求是有效转换的关键点;改进方式方法,提高教学的针对性与可接受性是有效转换的重点。

    2025年02期 v.44;No.245 97-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9K]
    [下载次数: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6 ]

语言研究

  • 主观断言构式“够A的”评价立场表达及其机制与动因

    尹夏燕;吴炳璋;

    主观断言构式“够A的”具有评价立场表达功能。形式上,“够A”与句末语气助词“的”、评注副词“真”等组合共现,强化主观断言。功能上,“够A的”由评价立场表达调节同盟关系,通过反预期和超预期传递贬褒、意外等情感情绪。形成机制主要是语法化和主观化,“够”由定量评估转变为定性评价;动因是程度副词主客观赋量的分野,“够”所表征的主观大量融入了言者态度和情感,以此表达评价立场。

    2025年02期 v.44;No.245 103-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0K]
    [下载次数: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 ]
  • 安徽枞阳方言的协同副词“一阵”

    陈霞;

    “一阵”在安徽枞阳方言中可用作协同副词,语法意义相当于普通话中的“一起”。协同副词“一阵”是由数量词“一阵”重新分析而来。语义相宜、进入状位以及高频使用是“一阵”副词化过程得以实现的重要条件,而隐喻则是促其副词化的重要机制。协同副词“一阵”在汉语普通话中趋于消失主要源于语言系统的自我调整和自身语义的继续发展。协同副词“一阵”的使用见于江淮官话中,这是江淮官话存古现象的一种表现。

    2025年02期 v.44;No.245 109-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2K]
    [下载次数: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 ]
  • 徽州方言俗字例释

    周太空;

    徽州方言系统内部差异较大,曾有“六邑之语不能相通”之说,用来记录这些方言口语的汉字更是灵活多变,一个方言字甚至有几种写法。考察文献,徽州方言俗字主要有记音字、增旁换旁俗字、自造字等几种类型。今以徽州杂字文献相关例字加以考释说明。

    2025年02期 v.44;No.245 117-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0K]
    [下载次数: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 ]
  • 再论惠栋、戴震经学训诂之异同——以《尚书古义》和《尚书义考》为例

    徐玲英;梁妍;

    作为乾嘉考据学派齐名的两大清儒,惠栋和戴震的学术关系及治经异同向来是学界讨论热点。通过比较《尚书古义》和《尚书义考》可以发现,惠、戴在训诂方面有合亦有别。从引证材料来看,二人均旁征博引,选择证据以古为尚,而惠栋更偏重汉代及以前文献语料,戴震则各朝兼采;从文献类型来看,二人同时体现出重视字书的特点,此外惠栋还颇重史书,以史证经,而戴震则重视名物、典制之学。从文字训诂角度看,惠、戴二人均主张治经从识字、审音开始,然考释字义时,惠栋倾向于以形释义,戴震倾向于因声求义。从文字校勘角度看,惠、戴皆以校勘为训诂前提,能够综合运用多种校勘方法,其中惠栋以对校为主,戴震理校多有精到论说。他们力求严谨、实事求是的治学态度分别为吴派、皖派学者提供了科学的研究范式。

    2025年02期 v.44;No.245 124-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7K]
    [下载次数: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