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州源溪村傩活动中的“求子”习俗
鲍红信;
摘要(Abstract):
池州源溪村傩活动中的"求子"习俗类型多样、内涵丰富,其显著特征是:其一,打上了山区社会文化的烙印,体现了鲜明的地域色彩;其二,生殖崇拜是"求子"习俗的主题,宗族和宗教是其得以实施的双翼;其三,公开宣扬与隐秘回避有效地调适了封建传统在性问题上理论与实践的困惑,兼顾了重伦理和重子嗣的双重目标。以源溪村"求子"习俗为代表的池州傩活动演绎着人神在场的对话,体现着人神互惠的效果,寄托了一种希望,表征着一种言说,连接着一种血缘亲情。
关键词(KeyWords): 池州傩“;求子”习俗;生殖崇拜;宗族;宗教
基金项目(Foundation): 安徽高校人文社科重点项目“社会史视野中的国家级‘非遗’池州傩舞与乡村社会”(SK2018A0391)
作者(Author): 鲍红信;
Email:
DOI: 10.13757/j.cnki.cn34-1329/c.2020.06.009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吴格言.中国古代“求子”习俗[M].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1994.
- [2]班固.白虎通[M].北京:中华书局,1985:102.
- [3]冯友兰.中国哲学史[M].北京:中华书局,1961:433.
- [4]王义彬.池州傩戏艺术及其文化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4:132.
- [5]崔荣荣,牛犁.民间服饰中的“乞子”主题纹饰[J].民俗研究,2011(2):129-135.
- [6]徐桂兰.中国育俗的文化叠合[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05:3-6.
- [7]王兆乾.傩与中国龙信仰[J].池州师专学报,1993(1):75-92.
- [8]夏建中.文化人类学理论学派:文化研究的历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 [9]申士世,付美琳.中国风俗大辞典[M].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1991:283-284.
- [10]弗雷泽.金枝[M].汪培基,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201.
- [11]何根海,王兆乾.在假面的背后[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0:201.
- [12]孟凡玉.假面真情[D].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2007:75.
- [13]池州地区地方志编篆委员会.池州地区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1996:108-109.
- [14]姚氏宗谱卷三:地理志[M].刻本,1877(光绪三年).
- [15]王兆乾.池州傩戏[J].黄梅戏艺术,1983(1):139-144.
- [16]梨村章氏宗谱:卷二风土[M].[出版地不详].1927.
- [17]露丝·本尼迪克特.文化模式[M].何锡章,黄欢,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36.
- [18]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M].王副明,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89.
- [19]查·索·博尼尔.民俗学手册[M].程德祺,译.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8:1.
- (1)这样的互动如人类学家杜尔克姆所强调使得人们之间的交往从“物质密度“”向“社会密度”转化。参见夏建中《文化人类学理论学派;文化研究的历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2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