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者行为批评视域下白芝英译《桃花扇》解读The Interpretation of Bai Zhiying's Translation of Peach Blossom Fa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ranslator's Behavior Criticism
李震;
摘要(Abstract):
孔尚任《桃花扇》是清代文人传奇创作的典范,被翻译成各种语言走向世界。白芝与陈世骧、阿克顿合译的The Peach Blossom Fan,是全球范围内第一个英文全译本,获得诸多好评。然而,这样一部具有典型意义的译本却未曾引起学界的充分关注。从译者行为批评视角对其展开讨论,更属首次。通过对译者“译内”行为和“译外”行为特征的分析,发现译者在追求传递中国文学真色的过程中,并未束缚自己手脚,而是以“务实”为上,既生动地再现了孔尚任的情感意蕴,也有效地照顾了读者的阅读期待,较好地在西方世界传播了中国戏曲的真实面貌。
关键词(KeyWords): 《桃花扇》;白芝;译者行为批评
基金项目(Foundation): 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汉学家白芝的中国古典文学英译研究”(AHSKQ2021D109)
作者(Authors): 李震;
DOI: 10.13757/j.cnki.cn34-1329/c.2022.02.019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孔尚任.桃花扇[M].谢雍君,朱方遒,评注.北京:中华书局,2016. [2]BIRCH, CYRIL. The Peach Blossom Fan(T’ao-hua-shan)[M].Berkley and Los Angeles: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76. [3]GOLDBLATT, HOWARD. Review of The Peach Blossom Fan[J]. Books Abroad, 1976(4):951-952. [4]周领顺.译者行为批评:理论框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 [5]刘云虹.译者行为与翻译批评研究——《译者行为批评:理论框架》评析[J].中国翻译,2015(5):65-70. [6]孔尚任.桃花扇:小引[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1. [7]于洋欢,董雁.译作的边缘——从副文本解读白之英译《牡丹亭》[J].外语与外语教学,2020(5):127-138,151. [8]王龙.明代的书籍插图及其对阅读的影响[J].图书馆杂志,2010(10):89-94. [9]谢天振.译介学概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20:18. [10]许钧.译介学的理论基点与学术贡献[J].中国比较文学,2021(2):14-19. [11]周宣丰,赵友斌,罗选民.译者行为批评视域下19世纪新教传教士英译儒经行为研究——以柯大卫的《四书译注》为例[J].中国翻译,2019(1):42-50.
- (1)目前,国内关于Cyril Birch的汉译方式尚未统一,既有“白之”,也有“白芝”。本文借鉴吴思远《美国汉学家白芝》(《中华读书报》2020年2月19日第18版)这一译法。文中引用其他学者论文保留其“白之”译法不变。 (2)如张小雪《多模态视角下昆曲〈桃花扇〉三个英译本比较研究》(上海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21年)、王若婷《〈桃花扇〉在英语世界的翻译与研究》(北京外国语大学硕士论文,2019年)。 (1)如于洋欢、董雁《译作的“边缘”——从副文本解读白之英译〈牡丹亭〉》(《外语与外语教学》2020年第5期)、颜奇《可表演性原则视角下中国古典戏剧英译的研究——以白之〈牡丹亭〉英译本为例》(湖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20年)、陈橙《论中国古典文学的英译选集与经典重构:从白之到刘绍铭》(《外语与外语教学》2010年第4期)。